壯麗七十年,奮斗新時代!
新中國七十周年,偉大歷程彪炳史冊
輝煌成就舉世矚目,經驗啟示彌足珍貴
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留學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及我國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建立終身教育為主題的學習型社會的國家戰略,推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1020)》提出“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的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的工作進程,解決開展千人國際精英人才培養工程面臨正式教育與非正式教育、非正規教育之間,國內外學分標準之間的銜接、轉換等問題。
70年,中國的全球伙伴關系網越織越牢固。中國建交國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8個增加到179個,建立110對各種形式的伙伴關系,構建起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服務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中國從不計較個人私利,而是著眼于人類長遠發展,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實現合作共贏,為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了正能量?!敝袊鴩H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蘇曉暉說。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大多數勞動者以農為主,到2018年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員占比超七成,服務業占主導的現代就業模式逐步形成,并日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既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又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
“就業穩、收入增,老百姓安居樂業,經濟體系才能穩健可持續?!?/p>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糧食年產量增長近5倍,從1949年的2263.6億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7.8億斤;年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多,從400多斤增加到900多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70年來,中國人碗里的糧食品種從粗到細再到粗,數量從少到多再到少,人們越來越重視粗細搭配、少而精。一碗飯的變化,折射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變遷。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
70年,只是人類歷史中的短暫一瞬,中國發展卻實現驚人跨越。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比1952年增長174倍,從積貧積弱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奇跡”舉世矚目。
當今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外資流入國。
70年間,中國從一窮二白的國家,發展為對全球治理貢獻越來越大、對全球經濟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帶動作用越來越大的國家,這是對人類發展的巨大貢獻。整個中國社會充滿活力,面貌日新月異,中國發展前景光明。
這樣的跨度,源于一個先進的政黨,源于一個優越的制度,源于偉大的中國人民
碧波之上,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氣貫長虹。55公里的跨度,不僅是空間距離,更承載著一個國家飛越滄海的歷史風云。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建成長江第一橋,到武漢第10座長江大橋即將通車,萬里長江上迄今已架起百余座橋
最長,最高,最快……中國道路交通的一次次跨越令世界贊
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彈指一瞬,古老的獨龍族卻實現了跨越千年的兩次飛躍——
云南貢山,獨龍江鄉。75歲的“文面女”李文仕憶起往昔,對孫輩講述刻木傳信的故事。32歲的新一代獨龍族人熊玉蘭第一次戴上VR眼鏡,體驗5G技術的神奇。
從刻木傳信到5G網絡,跨越的是時空隧道,映照的是人民生活的巨變。
新中國成立之初,這里是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改革開放后,這里是率先發展起來的經濟特區;進入新時代,這里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這里是深圳,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中國跨度,彼岸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明天
跟隨祖國的步伐,留信網成立了海外中國留學生工作站
留信網澳大利亞工作站
留信網韓國工作站
留信網新西蘭工作站
APP-IOS
掃碼下載留信網APP(IOS)
小程序
留信網小程序入口